高考志愿填报新模式更注重专业而非院校。目前,在新高考的省市,主流志愿填报模式的基本单位之一是“专业(类别)院校”模式。考生需要先考虑自己的专业,专业是基础和底子,再选择大学。取消专业服从调剂,不存在考生因不服从专业调剂而被辞退的情况。
高考新平行志愿有什么变化?首先,志愿服务有不同的形式。目前我们的志愿者由一个学校加几个专业组成。考生填报志愿时,先选择学校,再从选择的学校中选择专业。改革后,志愿由一个专业(类别)加一个学校组成,学校招生专业(类别)分为若干志愿单位。考生可以充分考虑自己的专业兴趣来确定自己的填报志愿,从而尊重考生的专业选择。
第二,志愿设置的数量不同。与其他大部分省份相比,我省考生数量多,招生院校多。改革后,一个专业(类别)加一个学校是一个备案单位,所以志愿设置的数量会相应增加。
第三,投资线不同。在“校专业”模式下,学校是投资单位,每个学校只有一条投资线。但改革后,同一所学校不同专业(班)的投档线会很多,不同专业(班)的投档线可能会有较大差异。
如何选择院校的专业群和专业?了解了志愿填报的规则后,考生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选择学校和专业。往年择校的时候,一般会借鉴之前的院校和专业投档线。在今年没有其他更好的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同样可以这么说。
首先通过成绩排名进行初步筛选。高考成绩排名是判断志愿填报准确性的标尺。填志愿的时候,不能简单的拿分数和往年的加减分做比较。考生要根据自己的成绩(排名)和近几年高考考生的分数分布统计,找出近几年与自己成绩相对应的分数,然后查看相应年份录取分数线附近的院校和专业,初步筛选出拟报考院校的专业组和专业。
考生要特别注意“排名”因素,找准自己的定位,在成绩合理范围内选择院校的专业群和专业,避免“高分低录”的遗憾,防止“低分高报”失去投档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