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教育问答>

双减对标德国意味着什么未来10-20年的职业会如何洗牌

“双减对标德国”意味着什么,未来10-20年的职业会如何洗牌,我们和孩子可以做些什么准备。

1. 中国教育体系,本身就源于德国

一说起德国教育,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放羊,佛系,素质教育,快乐教育。

一说起中国教育,先想到的就是竞争,排名,分数,死记硬背,应试教育。

其实,现在中国的K12教育体系就是源自德国(当时的普鲁士)。

普鲁士教育的特点是,强调分工,纪律,标准化。

当年德国人发展教育,初衷并不是培养出可以独立思考的灵魂,而是大量炮制忠诚且易于管理的人。

▼ 出自教育纪录片《最有可能成功》(Most likely to succeed)

这种标准化的教育模式,为德国的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后来,苏联人学习了普鲁士教育模式,按照自家情况,量身打造了更严格的选拔制度。

再后来,中国又从苏联大哥那学来了这种教育经验,也就是我们沿用到现在的“应试教育”。

就是这个被今天的人诟病多年的“应试教育”,让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在最短时间内,以最低的试错成本,成功转型为了工业国家,为今天的经济腾飞和国际地位打下了基础。

现在问题来了。

既然是同根生,为什么德国教育和中国教育给人感觉上这么不同?

2. 德国重视教育,中国重视高等教育

中国人重视的教育,特指高等教育。

家长可以接受孩子“注定是个普通人”,但不能接受孩子是个“没考上高中的普通人”。

众所周知,这个无法接受的事实,将会在中考后落在一半的孩子头上。

很多人说,初中毕业就分流、50%的高中录取率,这些才是家长焦虑教育内眷的源头,只要50%的淘汰率不变,不管培训班怎么禁,该卷的还是会卷。

不不不,这不是症结所在。

论分流,没有比德国更凶残的。

德国小学毕业就分流,而且,德国有16个州,其中15个州的小学只有四年级。

也就是说,四年级一读完,10岁孩子就面临人生第一次分流。

这次分流,让孩子们走上两条不同的路,简单地说,一波人奔着大学去(高等教育),一波人奔着不上大学去(职业教育)。

奔着大学去的孩子,就读于文理中学(或综合大学的文理中学部),这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必经之路。

当然了,德国的中学体系非常复杂,两条路中间也存在“切换通道”,不是一句“上不上大学”可以概括的,这里不展开说了。

德国每年上文理高中的孩子占多少?

不同州的数据不同,我翻了下联邦文化部近年公布的数据,在40-50%区间内波动。

各位,四年级就分流,40%的孩子读文理中学(上大学的前提),不知你读到这里,是不是想隔空喊话德国家长:还不给我卷起来?

分流比中国更早,录取率不比中国高,10岁就给人生定了性,按照朴素的思路,德国家长应该更焦虑,德国教育应该更卷才对。

事实并非如此,为什么?

因为,那50-60%将来不读大学的孩子,并不是被教育“筛掉”的一群人,也没有被任何人“放弃”。

相反,他们的教育会被高度重视。

3. 职业教育做到这份上,不上大学又何妨?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非常成熟完善,可以说是世界的榜样。

不管你是切钻石还是修飞机,当幼儿园老师还是油漆工,管仓库还是管账目,卖眼镜还是卖猪肉,开药店还是搞运输,做酒店大堂经理还是在工地砌砖,都可以得到全面,正规,标准的职业教育。

这个职业教育不同于职业培训,不是说你接下来要管仓库了,就让师傅带你参观下库房,安排几天时间说下情况就完事了,而是为期2年到4年的正规教育。

德国有426种职业教育方向,根据职业性质不同,学制从2年到4年不等。

职业教育不等于出来当蓝领,很多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从事的工作在中国需要用大学文凭敲门。

从会计到税务员,从程序猿到人事专员,从市场营销到工程绘图,接受职业教育的人,一样可以和读过大学的人坐在一张桌上喝咖啡。

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成功在“双元制”上。

“双元制”的意思是,你可以一边在学校学文化,一边在企业接受技能培训(做学徒),理论实践两手抓。

无论是坐办公室还是进车间,你都可以在职业教育期间熟练掌握技能,熟悉公司文化,还没毕业,你的半只脚就已经踏进了公司。

▼ 德国博世(Bosch)网站上的学徒广告

之前我写“德国幼儿园老师才是育儿大V本人”系列文章,很多人直呼德国老师怎么可以这么专业,是不是都学过儿童心理——功劳就是长达3-4年的职业教育。

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绝不亚于对高等教育的推进。

《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中,有一条就是,德国所有企业都可以和职业学校联办教育,只要你联办(也就是说让学生去你的公司做学徒),每培养出来一个学生,政府就补贴给你4000-6000欧元。

德国有200多万家企业,接近50万家联办职业教育(比例高达近20% ),大多是西门子博士宝马保时捷等大中型企业。

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不仅积攒了经验,还能从企业那里领钱(生活补贴为主),毕业后留在企业的比例高达70%以上,真正的“用人单位抢着要”。

德国是各州自治,但这个《联邦职业教育法》是联邦立法,意思是全德国通用,联邦政府每年储备4.5亿欧元预算来搞这个事,可见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之高。

在德国,职业教育是一种选择,而且是一种还不错的选择,并不是被挤下独木桥后迫不得已的认命。

而中国目前的情况是,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呢,似乎是一种没办法的办法,是给落榜的孩子找点事做的一种“勉强托底”。

4. 高等教育,并不高人一等

德国对职业选择的观念是,无论你读大学还是上职业学校,毕业后的工作都应该与专业高度对口,懂一行,干一行。

你说你从名牌大学毕业,喜欢孩子,特别想去当幼儿园老师行不行?

不行,先去接受4年的幼师职业教育。

并不是你接受过高等教育,你就可以做职业教育对口的工作。

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不是谁高谁低的关系,而是两条平行、平等的路线。

德国政府深知职业教育对工业国家的重要性,在宣传职业平等上不遗余力。

在德国生活过的朋友,前些年应该在地铁里见过一种宣传海报,衣装体面、精神状态饱满的年轻人,身穿各种职业的工装,面带微笑看着你,上面写着一行字:我是学徒工(Ich bin Azubi)。

▼ 近年见得少了,更多的是企业招聘学徒工的广告

这种正面宣传在民众心里种下一个印象,职业教育是一个不错的出路。

另一方面,德国的税收和薪资制度决定了,无论你上不上大学,当白领还是当蓝领,收入差距不会特别大。

德国有个段子说,德国富人和穷人的区别是,富人开自己的游艇度假,穷人租个游艇度假。

这个比方有点夸张了,但可以侧面反映一个事,任何阶层的人,都可以靠劳动过上体面的生活,靠自己的专业技能吃饭,在社会上不会被歧视。

说白了,知识改变命运不假,但就算改变不了,我的命运也不会太差。

当一个国家的蓝领阶层收入越高,家长的心态就越放松。

教育内卷的问题,永远不只是教育的问题。

5. 别误解了教育的本质

培训班关门了,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就怕1对1会火起来,就怕补课只能转地下,就怕自己教不了。

说来说去,还是没弄清楚教育的本质。

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筛选,我不赞同。

你可以说中考高考的本质是筛选,但这肯定不是教育的本质,也不是学习的本质。

我一个在德国的华人朋友,曾打电话给教育局投诉老师,因为老师课上不怎么教,总让学生自己学,学不懂才问老师,作业也连着几天没批了。

教育局缓缓道出一句,教学的目的是不教,学习的目的是自学,这就是教育的本质。

没有哪个成绩优异的学生,是被老师家长死死盯着补习盯出来的,学习靠的应该是兴趣和内驱力,教育的本质是自我教育。

▼ 如果不相信世界上有人对学习感兴趣,可以看看这条留言

很多人把消除内卷的希望寄托在高等教育升学率上,我个人认为,这是很不切合实际的愿望。

一味追求学历,只会让高校扩招进而导致“学历通胀”,让大学毕业证不值钱。

当高校的门槛低了,职业的门槛却高了,于是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畸形现象,大学毕业送快递,硕士毕业站前台。

不是瞧不起送快递和站前台的职业,而是这样的结果浪费了太多资源。

学无致用,是一种严重的资源浪费,对社会和个人都是。

所以在“双减”政策刚出台时,我就写文章大胆预测过——

未来10年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是,给职业教育雪中送炭,而不会是给高等教育锦上添花。

6. 别用今天的眼界,规划孩子10年后的未来

我知道,很多家长会说,道理都懂,但还是不能接受孩子不上大学,上大学才能拥有更好的职业出路。

但你有没有想过,孩子未来的“职业出路”,怎么能用我们今天的眼界去规划?

在未来10-20年,700多个职业将会经历一场“大洗牌”。

这不是我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有很多学术研究分析作为基础的推测。

今天,我们处在“工业4.0”时代。

按照目前的共识,工业1.0是蒸汽机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时代,工业3.0是信息化时代,工业4.0是智能化时代。

智能化时代是什么意思?

简单来说就是智能化促进产业变革,离不开信息技术,工业4.0时代也可以说是“自动化plus”时代。

新时代带来新机遇,这是真的,只是这个机遇并不属于所有人。

工业4.0时代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会让一大部分人失业。

而且,这一轮的失业和以前都不太一样。

7. 未来容易失业的职业vs 吃香职业的特点

之前的工业革命对职业的替代,都是自下而上的,自动化来了,流水线上那个最没技术含量的工人,一定最先失业。

而人工智能时代威胁到的一大波岗位,是社会上“中不溜”的白领,这其中不乏中产阶级。

这也是为什么坊间流传着一个说法:人工智能会消灭人类中产阶级。

当然了,“消灭中产阶级”的说法肯定过于绝对了,但也不是完全无中生有。

牛津大学2016年发表的报告预测,美国有47%的就业岗位有被替代的危险,而中国的数据是77%,位于全球第二。(702个职业被替代概率表,见置顶留言)

被替代的人群目标有两类——

一是相对偏低端的就业人口。

二是各领域的部分初级白领岗位。

偏低端的就业人口

偏低端的就业人口,这个比较好理解,其实就是延续自动化对劳动人口的替代。

在之前的工业革命中,“核心”技术已经被机器干了,而工厂里剩下的人,就是给机器“打杂”的一个角色。

我之前在慕尼黑西门子工作的时候,参观过子公司欧司朗的工厂,至今印象深刻。

工厂实现全自动化生产,LED灯从生产到包装,再到一个个码齐装箱,甚至连折叠纸箱都是机器臂在做,一个工人都不需要。

整个工厂里只有一个人,他的工作就是把装好箱的灯泡从生产线搬到拖车上,然后拉去仓库。

这个工作非常简单,但机器目前做不了。

拖车是人拉来的,每次停的位置不同,你让机器根据拖车的位置去调整机器臂搬箱子,它没有这么高的灵活度。

但是,机器也会迭代进步啊,它会一直“向下”替代,直到工厂里剩下的那部分人也被替代了。

各领域相当一部分初级岗位的白领

如果说第一类被取代的岗位是“意料之中”的,那么第二类被取代的职业,会让人从心理上难以接受——各领域相当一部分初级岗位的白领,将会失业。

一部分智力劳动者的饭碗会保不住,而这部分人在以往的工业革命中,往往是被认为非常“安全”的。

但是注意哦,取代的逻辑不是“岗位越初级越容易被取代”,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那些容易被取代的岗位,有个共同的特点:

工作内容里有很多可重复的细节,任务目标明确,方法有规律可循,也就是说,可以“被编码”。

为什么呢?

因为人工智能做的就是这个事啊——在人类行为中找到规律,编成算法,然后给它“喂”大量数据,让计算机没日没夜地学习,直到最终可以模拟这个行为。

比如审核信贷,就是一个典型的可以“被编码”的工作。

这个职业不至于多么风光,起码也是比较体面的,但是,信贷员已经开始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了,并有机构给出数据,在未来,信贷员这个职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概率是98%。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