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大学生活>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承办的澜湄青年志愿者项目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承办的澜湄青年志愿者项目,在经历从启动、招募、培训到泰国、老挝、柬埔寨三国的实地志愿支教数个月后,于8月16日正式收官。澜湄青年志愿者项目是2016年在首届澜湄合作领导人会议上提议设立的,旨在推动澜沧江和湄公河沿岸六国合作,加强青年交流,以青年力量推动“一带一路”建设。2019年暑假期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召集近百名北大学生志愿者,鼓励他们深入到湄公河国家开展支教活动,促进澜湄地区的民心相通建设。

从6月23日第一批志愿者抵达泰国慈善之家公益学校营地,到8月14日最后一批志愿者离开曼谷,63名北京大学志愿者及老师,分四组抵达泰国信武理、柬埔寨三隆、老挝万象、泰国华欣等地,进行中英文志愿教学、社区服务、环保活动、社会调研等活动,得到业内专家和观察者的高度认可。

此次志愿服务项目不仅是短期支教,志愿者的行程还包含大量走访、调研,了解一衣带水的澜湄国家真实的社会治理情况。他们发挥专业所长,带回丰富的一手观察和思考,以资后续学习和研究。

志愿者们发现,在国际公益组织的长期深耕下,各国的公益小学形成了独特的志愿教学模式,通过统一设计的教学日程规范学生的外语学习进度,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即使只能进行短期支教,也可以使用统一的教材,快速设计符合学生学习进度的课程。长期的教育规划拆分为模块式的阶段课程,调和了教育资源缺乏地区依赖支教服务而缺乏连续性的问题。

在志愿者筛选的过程中,英文水平成为挑选志愿者的基础标准。志愿者与校方沟通,在公益学校日常的英语教学之外,增加了中文学习和文化体验的内容。毛笔、团扇、结等富有元素的物件成为孩子们课余最喜欢的东西。从对中文一无所知,到在练习本上写下自己的名字。,人是怎么样的?友善的形象第一次在孩子的心中有了实感。

老挝万象的支教营地条件最为艰苦,这里被河水环绕,没有空调的房间闷热难耐,还没有可以洗澡的热水。六个女生挤在一间宿舍的铁架床间备课,除了当地机构要求的英语词汇和会话语法,还增加了基础的中文教学,比如打招呼、颜色词、日常用语等。她们从祖国带来各种富有传统特色的教具和玩具。由于志愿者很少以团队的面貌出现,三个不同国家的孩子们都对、学习中文表达了超乎寻常的热情,甚至要求志愿者多讲一些中文的内容。通过几天的学习,除了最基本的“你好”“再见”,孩子们学到了比如“你真棒”“你吃了吗”“谢谢老师”等较难的发音。当地协助翻译的老师告诉志愿者,她本人也在学习中文。她认为,在现今的社会,中文乃至带来的影响已经变得非常重要。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