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科学>

科学家呼吁对臭氧源分配进行长期研究

对流层臭氧是在阳光下通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光化学反应产生的。在过去的20年中,在中国人口最多,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城市集群中,例如北京-天津-河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地区,发现了严重的臭氧污染。

控制臭氧污染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前体的种类繁多,而且臭氧浓度与这些前体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因此,准确确定臭氧的主要来源是制定合理,有效的臭氧控制策略的关键。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张美根教授的研究小组在《大气与海洋科学快报》上发表的最新文章总结了这些方法和主要结论关于中国区域和部门来源的臭氧及其先驱物的研究,包括基于基于观测的方法(OBM)和基于排放的方法(EBM)的反向轨迹分析和臭氧源分配。

“ OBM避免了EBM所需的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对OBM的准确性要求很高,因此基于OBM的结果仅限于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而无法获得区域性结果和观测数据的代表性。”张教授解释说。

中国臭氧源分配的结果表明,除了本地和周边地区的贡献外,超区域(模拟地区之外)的运输也对中国高浓度的臭氧做出了重大贡献,这表明了加强区域防御和控制措施。移动和工业来源是表面臭氧的主要来源,这是未来控制行动应重点关注的地方。

张教授说:“现有的臭氧敏感性分析和污染源分配主要限于一次臭氧污染事件或一个特定的月份,很少进行长期研究。”“将来,应该进行更多的长期研究,为中国实现长期臭氧减排战略的发展提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